钱泽东字滋左,号大泉人,又名华一轩主。他八岁起受家父遗作影响即书画。幼年丧父和贫困的生活使钱泽东“少年识尽愁滋味”。只有画画成为他消愁遣痛的良方,工作后,他担任制镜厂的磨花技工,虽和绘画有关,但更重技术,直到他考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才开始系统学习诗书画篆。
钱泽东在生活中的确比同时代的画家经历的更多,他虔诚的记录下人生的感悟,并由此表现出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美的向往,这也是他绘画价值之所在。
人物、花鸟、山水他什么题材都画,他感悟于一山一水、一花一叶,因此他的书画身份很难被归类,但我们更愿意把他的作品看作是对日常生活的记录,看作是从大量的生活经验生发出的片断化的寓言。数年来,在生活中历经困苦的钱泽东努力的记录下他所能体验到的一切并从中剥离出艺术的果实。
钱泽东有着很强的“文人画”修养。他喜欢“扬州八怪”的抒情笔墨和淡远的意境。但生活的磨砺使他的创作从文人画的角度转向了对生活、对现实的关怀。生活中的经验、事件、教训和顿悟远比笔墨趣味更能触动他的思维,更容易诱发他的创作激情。为了表达这种感受,他要借助率性而为的写意画来向世人讲述关于生活的寓言故事。
近年来,钱泽东的画风也在变,从繁复到简单,从文人情节走向理性的思索。他笔耕不辍画绩颇丰。面对荣誉,他谈的最多的却是给过他帮助和教诲的师长,从早期的启蒙教师刘志义,到索又婿、李远诸先生,老师当年的一段批语、一封书信,哪怕是信手涂画的一张示范都被钱泽东如珍宝般的收藏着。
像其他善于思考的画家一样,钱泽东在传统基础上开始调整自己的笔墨语汇,使画面在完成表象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他最喜欢画竹,因他喜竹之谦逊;他画荷,因他慕荷之高洁。他画梅的冷逸、松的坚韧、鹰的矫健......他也画无名的蔬菜瓜果,他画面中的物象都取自熟悉的生活,是对他本人的生活状态的体验,这也是他用笔墨直接切入现实的一种方式。
钱泽东作品的丰富和题材的广泛是与他一贯近于疯狂的执着与勤奋分不开的,我们很难想象在这间狭小的居室他是如何画出如此尺幅和数量的作品。后来我们才知道,他常常是用床板做画板,或趴到水泥地上画。有时为了营造一个画面,他通常在速写本上反复推敲构图与造型。以一种极度投入的态度去面对画面。画中灵魂自然走进他的内心深处。
对待艺术他表现得蕴藉儒雅,满腹经纶。生活中的钱泽东,更是一个称职的丈夫、慈爱的父亲和真诚的朋友,并以此令江湖中人折服。日月如梭,当年制镜厂的磨花技工已成为受人尊崇的书画名家,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华一轩”画廊。是绘画成就了今天的钱泽东,也是绘画为这个不算富裕的家和轮椅上的儿子撑起一片生命的蓝天。不管将来前途似锦还是风云变幻,钱泽东都将以一个艺术使徒的身份肩负起无法承载的重任。
忙碌间想起一句名言“应该活着是为了画画,而不是画画为了活着”。人到中年的华一轩主,创作了无数生活的寓言之后,想必早将这个问题摆平了吧。(记录者:陈沛玉)
责任编辑: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