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 >

小记者:崔宸豪 感悟红旗渠精神

发布时间:2021-06-15 17:40|栏目:社会新闻 |浏览次数:

近日,刘媛古筝培训中心在红旗渠纪念馆举办“致敬百年 筝心向党”百人古筝演奏大型公益活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那天烈日炎炎,中国公益记录者在线红旗渠工作站的小记者们参加了这次红色教育实践活动。

要到红旗渠纪念馆还要走一段路,这一路上万紫千红,花红柳绿,有白鹅、鲤鱼、大群的金鱼,我还听到了青蛙叫声,虽然没看见青蛙,但我看到了小蝌蚪。

我们来到了红旗渠纪念馆的门口,门口石碑上写着“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团结协作 无私奉献”红旗渠精神十六个大字,大厅里的雕塑几个人齐心协力的搬运一块巨大的石头。

 

转角过去看到一个小院子,有一位老人跪在地上,抬头向天呐喊,原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红旗渠修建前,由于严重缺水,这里的人们吃水要到几十里外的泉眼接水。民国初年的大年三十,桑耳庄桑林茂老汉一大早就起来到离村七里多的黄涯泉,想趁早挑一担水回家过年。可是担水的人很多,快到天黑才接满一担水。新过门的儿媳心疼公公,摸黑出村迎接,并把水担在了自己肩上。由于天黑坡陡,没走几步便被拌了一跤,含辛茹苦挑来的一担水洒了个净光。没想到这一担水竟成了夺命水。当天夜里,悔恨交加的儿媳竟悬梁自尽。大年初一,将儿媳草草掩埋后,悲痛欲绝的桑林茂老汉便领着全家走上了逃荒之路。区区一担水,竟能将一个年轻鲜活的生命葬送!

参观完后可以想到当时人们“想水、盼水、求水”多么盼望水的到来。“穷则思变”先辈们辛辛苦苦用10年的时间才凿了一条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正是他们的坚持不懈,敢叫日月换新天孕育了“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团结协作 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我是一名小记者,一定要把红旗渠精神传承好,弘扬好,践行好。(小记者:崔宸豪)

责任编辑:吴迪

Copyright © 2021 中国记录者资讯网 版权所有
电话:010-6959189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小堡南街73号  备案号:京ICP备2020045462号-2